调好体质再备孕?卵巢不能等

你的卵巢有多少岁?相信许多人都不清楚 。
现代的美容技术已经能够让女人从外表上实现“冻龄”的愿望,然而,女性体内最深的、也是最重要的器官卵巢 , 却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一天一天忠实记录着女性的人生经历 。有些女性因疾病或者其他因素导致不到而立之年,卵巢却如半百妇人 。当卵巢衰老到一定程度,女性也就丧失了生育的能力 。
现在很多大龄备孕妈妈陷入误区 , 认为自己 “体弱”“宫寒”,需要先调理好身体,才有利于受孕 。然而,许多人一直在调理身体,一直难以受孕 。原因在于,现有的“调理”手段难以让卵巢获益,相反,卵巢正一天天老去,生育的希望也随之渐行渐远 。
专家指出,大龄女性的备孕之道 , 应该是先摸清楚卵巢“家底”,再制定备孕或者生育辅助计划,必要时还需提前储备生育能力 。
纠结:生殖还是升职?专家:做选择前先评估卵巢
生殖还是升职?面对这道选择题,不少职场“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几经斟酌,选择了“升”先“生”缓 。女性过了三十岁 , 如果今后仍想生育子女,那么在说出这个答案之前,应该多一道评估:看看自己的卵巢储备功能如何,是否“等得起”,还能给自己留多少时间 。

调好体质再备孕?卵巢不能等

文章插图
“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实际上就是评估卵巢内还剩下多少卵泡可供排出,它们的质量即受精和发育成胚胎的能力如何 , 更直接地说,就是评估一个人的生育能力怎么样 。”卵巢对于女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产生卵子,还为繁衍后代提供最重要的原材料 。很多人常常忽视卵巢的另一重身份——伴随卵子生长发育,卵巢会产生女性激素 , 女性体态的维持、乳房的发育、月经的多少、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的健康均与其息息相关 。可以说,卵巢功能的良好与否与女性年龄密不可分,也决定了女性的生育能力 。
“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女性一生中卵巢功能最好的时期,卵子质量好,受精能力强,卵巢分泌激素的水平也比较稳定 。”到30~35岁,卵巢功能开始走下坡路,卵子数量减少,质量变差 。过了35岁,卵巢功能急转直下,女性不仅难受孕,即使怀上了也易流产 , 且宝宝出现畸形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
误区:只要有月经就还能生孩子?专家:未必!
要了解卵巢的生育能力,最简单的方法是注意自己的月经情况 。“卵巢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像肥料一样营养着子宫内膜 , 使其发生周期性的生长、脱落 。因此卵巢储备功能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月经得到反映 。”每个月的月经定时来,准时走,提示可能卵巢功能大致正常 。而如果月经不调,来不定时,甚至需用药才来;或者既往月经规则,突然月经提前、拖后,往往提示卵巢功能的异常,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调好体质再备孕?卵巢不能等

文章插图
不少女性认为“只要我有月经来就还可以生孩子” , 这其实是对生育的误解 。单纯用月经来判断生育能力,会“失真” , 有些不孕症患者,并未出现月经紊乱、稀少等异常情况 。“月经的改变较为滞后,也无法对它进行客观化、标准化地评估 。”评估卵巢储备功能最“靠谱”的指标主要有血液检查及超声检查 。
专家提醒
卵巢功能好不好,大脑也有话事权
根据WHO的统计,全球不孕不育率为10%左右,在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孕不育率高于这个平均值 。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孕不育率达到15% 。不孕女性常承受巨大压力 。“在我们面前 , 患者经常流露出焦虑、唠叨、疑心、犹豫,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经常有人抱怨“内分泌乱了”、“感觉身子差了”,这种情绪对病情的改善毫无帮助 。
【调好体质再备孕?卵巢不能等】 导致卵巢功能受损的因素 , 除了自然衰老,还有很多因素 。从个人出发,要想保护卵巢功能不再继续受到破坏 , 学会情绪管理是不能漏掉的重要一课 。性卵巢功能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可以说,“卵巢功能好不好,大脑也有话事权 。”下丘脑容易受到外源性刺激的干扰,例如高度紧张的工作、无规律的作息、饮食的匮乏等各种环境、生理因素会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卵泡生长、内膜生长等 。
对不孕症患者来说 , 良好的情绪管理,还有助于保持冷静理性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某些治疗机构不实宣传的蛊惑,治病路上少走弯路、少上当受骗 。

调好体质再备孕?卵巢不能等

文章插图
别等“调理出最佳状态”才考虑助孕
“对不孕症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来说,时间最宝贵 。不孕症的治疗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比赛,在卵巢功能衰竭前看看我们能够抢回来多少质量尚可的卵子 , 多一个卵子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不孕症患者当然可以进行调理,但最主要的是心态的调理,是对于疾病的认识,对于治疗效果预期的调整,同时辅以饮食、运动、适当的维生素、药物补充 。如果只重视体质和营养的调理,总是认为自己“还没调理到最佳状态”,没有及时求助于辅助生殖技术,往往得不偿失 。
孕症女性尤其是超过35岁的女性,可以一边进行饮食运动调理,一边到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咨询和检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