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这些医生很靠谱

【科普,这些医生很靠谱】如何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生酮饮食真的能减 肥吗?怎样科学补钙?……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想知 道 。各种社交平台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养生和保健的内容,有的是广告,有的内容互相矛盾,有些人还因 此上当受骗,耽误治疗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普,鼓励医生将专业的医学 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
从著书撰文到视频直播,科普方式与时俱进为了提高医生的科普能力,2016年以来,北京协 和医院举办了两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 。医院采用科 学、媒体双导师形式辅导参赛者,其中科学导师提供 科学和专业的指导意见,媒体导师辅助医学知识传 播出去 。医院还与视频网站合作,对比赛进行现场 直播,第二届总决赛当天,有 60多万人同步在线观 看 。在第二届大赛上,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樊华凭借 题为《兄弟!你的“蝌蚪”还好吗?》的精彩演讲,获得 “十大科普演说家”称号 。今年6月,樊华参加第三届 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获全国“十佳科普演讲达 人”称号 。像樊华这样热心于健康科普的医生还有很多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基 地,北京协和医院有着强大的科普专家阵容,许多人 还在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 育协会理事会等团体任职 。以前,医生主要通过著书、撰文为大众讲解科普 知识 。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普及,使 得科普的渠道更广了,微信公众号、微博……医生纷 纷“触网” 。在《健康之路》《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 健康科普电视栏目上,也常常能看到协和医生的讲 解 。此外,医院每年还围绕各类疾病开展多种形式 的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各类健康大讲堂、近 200场的 义诊咨询活动,直接获益患者数万人;组建了十余个 患友俱乐部,定期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如矮小青少年 增高夏令营、糖尿病患友俱乐部等 。
科普,这些医生很靠谱

文章插图
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医患彩绘活动
提升科普能力,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有些患者肾积水了也不看病,直到身体很不舒服了才来求助医生,但是肾脏已经出现了难以恢复的损害 。”樊华介绍说,很多医生诊断病情 时不知道如何形象地与患者沟通,患者听了医生的诊断也是云里雾里 。“如果把膀胱比作水库,那么前列腺就是水库泄水道中的一块石头,如果 石头‘长大’将水道挡住了,水库库容就会急剧上升,上游的肾脏也会排 水不畅,导致积水 。”这样一讲,病人就很容易理解 。樊华的科学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尹佳认为,健 康科普对于大众认识自身疾病尤为重要 。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生之间交 流的术语,一般人不容易听懂 。很多病比较复杂,人们常常因意识不到
严重性而耽误治疗 。医生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 出地向大众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大众才能及时了解自己 的身体状况,这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健康科普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 。”北京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分析,现在人们的生活水 平提高了,但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例如长时间刷手机、 不运动、吃垃圾食品,患慢病的风险越来越高 。有些小孩 饮食不健康,又不爱运动,长成了“小胖墩”,成为患慢病的 潜在人群 。“所以,向大众普及慢病知识,让他们形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已迫在眉睫 。”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认为,做科普不仅要 接地气,更要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 的科普人,医生应拥有驾驭艰深科普选题的能力,包括很 好的理解力、表现力和传播力 。医生参与其中,综合能力 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加完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我在门诊与患者的交流 方式改变了很多 。”樊华表示,参加科普大赛,让自己领悟 到医生与患者交流需要使用浅显的语言,让患者听明白,同时医生也应重视倾听患者的声音,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医患关系 。
科普,这些医生很靠谱

文章插图
举办母乳喂养讲座
设置量化指标,调动更多医生的科普积极性“作为一名医生,应该主动去做健康科普,这样才能让 更多人了解专业医学知识并获益 。”潘慧除了指导年轻医 生参加健康科普大赛,还参加了许多其他科普活动,例如 撰写健康科普类书籍《矮小症365个怎么办》《矮小儿童营 养百问》等,并在网上长期坚持给患者答疑 。在潘慧看来,做健康科普也是医学界专业人士的责任 所在:“现在,做健康科普的很多,但靠谱的不多,特别是自 媒体,内容泥沙俱下 。如果专业医生不站出来,许多伪科 学的知识就会被广泛传播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 新的媒介和渠道 。”北京协和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协和医 院正积极发展医院的自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发出科学的 声音,及时让市面上的伪科学谣言止步 。目前,协和医院 有 APP、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多科室科普微信公众号等自 媒体,已形成传播矩阵,在市民中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 响力 。2017年8月开通的“协和医生说”微信公众号,目前 推送文章 140 余篇,平均每周推送 3 次,每次 1 到 3 篇文 章 。这些文章均由临床一线热心科普的专家供稿,多篇文 章被国家卫健委的官方公众号转发,点击量轻松过10万 。“做健康科普不应该仅靠医生的情怀,应该成为一种 制度 。”潘慧认为,虽然有些医院开始在医生职称评比中设置健康科普的 量化指标,统计科普奖项及成果,但整个医疗行业还没有将健康科普纳 入绩效考核体系,很多医生做科普 凭的是自己的一腔热情 。他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将健康科普工作纳 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使医生的科 普工作能得到实在的回报,“有了 制度的支撑,才会有更多医生投入 其中 。” (刘瑞琦参与采写)
转载自201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采访人员 申少铁

    推荐阅读